佳句分享

念念不忘,必有迴響。(摘自電影:一代宗師)

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

2022.01.08 生命,值多少?
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pexels.com/zh-tw/

癌症,無預警地出現在生命裡,於是乎不自覺地,也會多留意些關於癌症治療的資訊。
新聞裡,偶而會出現關於醫療費用的討論,工作中,也曾聽聞新興治療方式的高昂價格,像是CAR-T療程上看台幣1400萬起跳(1),光看報導金額的我,就已瞠目結舌。想想要是自己面臨需要抉擇的時刻,而且只有這一個選項的時候,也許,我會選擇把錢留下來照顧家人吧。當然,首先要有一筆錢,才會有這個抉擇的需要(笑~)。

不過,退一萬步言,究竟拯救一條生命,付出什麼程度的代價,是合理的?如果用一整個家庭的所有,來治療一個疾病,值得嗎?病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求生,在生命法則裡是否合宜?...?

求生,是生命很自然的嚮往,但如果在面對罹患重病,唯有某個高貴的治療才能夠延續生命的時候,到底該怎麼為自己或為家人進行抉擇;或許,為自己決定說不定還容易些,為家人所做的決定會更加困難。不只是癌症家庭遇到這樣艱深的難題,許多罕見疾病家庭也會有類似的掙扎,SMA(脊髓性肌肉萎縮症,Spinal Muscular Atrophy)即是一例(2)。當國家政策的資源尚未挹注到這些病友時,究竟,該如何是好?

醫療科技進步快速的當口中,無論是國家或人民的資源都存在有限性,當疾病突發,倘若資源充足那是最好,可是當醫療需求超出所擁有的資源時,到底是該不顧一切地奮力一搏?還是以現狀做最好的安排就好?過去在討論許多公共議題時,總會期待能夠盡量滿足弱勢民眾需求者,但終究會回到資源有限的現實當中。醫療的決策涉及生命存有與生活品質,於是無法像買房一般,計算付出年收入的多少是還在可負擔的範圍,或者付出多少算是尚稱得上符合CP值。以前聽過厘語說「有錢判生,沒錢判死」,在醫療決策裡,凸顯的就是擁有資源多寡將影響醫療決策的空間。

自1994年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後,許多病友將醫療的費用期待轉向健保制度,但即便國家資源亦是面臨相似困境。醫療科技進步,治療的範圍越發寬廣,醫療費用的支出也隨之水漲船高。然而政府考量政策時,除了倫理議題外,整體的成本效益不可避免也是關鍵,符合需投藥的病患有多少人?治療費用議價調整的空間有多少?藥物投入後有沒有明確效益?可以增加多少存活率?藥物有沒有既有治療的替代性?細想後,健保體制要考量的面向更多、更複雜,政策制定也是相當不容易。

但,即便如此,病友團體、醫學會的新興治療納入體制訴求,仍需要持續地倡議,藉以帶領著國家體制能夠更快更新治療方式,長遠而言對病友才會是最有利的方向。


「生命,值多少?」這是個現實問題,也是個倫理問題。我依然在尋找答案當中,願在需要決策的那一天之前,我已能想明白自己的答案。願我們,都能面對現實、懷抱希望,都能為自己想明白屬於自己的答案。


相關引用連結:
(1) CAR-T療法​須申請 要價不菲,2021/3/27,聯合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