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句分享

念念不忘,必有迴響。(摘自電影:一代宗師)

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

2020.09.04 我,為何而來。初探

我,為何而來?
我,來此為何?

曾聽朋友轉述:

有個年近八十的長輩說,他經常在想:自己為何會來到這個世界?接著,問身旁的年輕人說:「你們有想過這個問題嗎?有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嗎?我從年輕就不停問自己這個問題,直到現在還是。」


初初聽到這段對話,我著實覺得自己該深切檢討。時不時覺得活著疲累,時不時覺得厭世感爆棚,但卻根本沒認真地思考關於自己為何投身此生、自己為何身在此處、自己的課與業為何。


是啊,
我為何來到這個世界呢?
我來到這個世界有什麼原因呢?
這個原因是沒來由或者一種目的呢?
我能夠釐清這個沒來由或者目的嗎?
如果不是原因而是目的,那又是什麼呢?

在這遙遙無期的解答前,我想起了好多人對社會有理想,有願景。就像我曾短暫參加的一個讀書會,那裡的每一個人對社會都有著好多想要改變的方向,參加一、兩次,我對於自己格格不入的感覺越發加劇。他們都有對社會有更美好的想像與願景,可我,好像覺得,這社會糟糟的,但也不算太糟。說穿了,就是個腦袋放空的狀態,像植物那樣。

後來的好多個年頭,依然覺得自己胸無大志,似乎也沒真的想完成什麼,畢竟人太渺小,能掌握得太少。滄海一粟唄!但2020的今年卻似乎悟出了自己的理想,若說是「當頭棒喝」,我想「神來一筆」會更貼切些。但這神來一筆,卻是挺遙遠挺不可及,老實說,我也沒想說要改變世界什麼,只是希望從自身做起,讓自己盡力而為。

這幾年龜速地走過歲月,發現人們總會有心或無意地因為面對的對象衣衫襤褸或西裝筆挺、粗魯無理或彬彬有禮、髒亂微醺或乾淨有理、位高權重或人微言輕等等的差異,而對待他人有不同的方式。即便是我自己,都是如此。無論是身旁的過客、問路的旅人、請託的陳情人,甚至是送禮的施予者等,不知不覺中,我們都非常容易落入這個社會氛圍塑造給一般人的刻板印象,接著依循著那些刻板印象來應對。也許,這是一種社會化的現象,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自主防禦機制,但我發現自己卻忘了『我們應當對待他人平等,一如我們期待他人能夠均一友善地對待自己』一般。小時候學的『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』,似乎就是這概念。書背了,但能夠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?

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案例,是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後所發生的「政大搖搖哥」事件。當一個社會重大事件發生後,我們看待他人的眼光轉變了,變得恐懼而嚴厲。對與錯,很難一概而論,但對於一個沒有對他人造成危害的精神疾病患者來說,確實有了不當的處置。


態度是一部分。資訊,是另一個部分。
當我們面對他人有不同的態度後,往往後續提供的資訊也會有所不同。有時候有自覺,有時並沒有。但這樣的毫無自覺,事後想想其實是相當不公平,也相當危險的方式。那就像許多專業與一般民眾般資訊不對等的狀況,掌握資訊的人總是能夠掌握方向與先機,反之則容易處於被動狀態。而這樣的篩選,也許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判定了是否要協助他人。但,為何有人,不應該被協助呢?

不論我是衣衫襤褸或西裝筆挺、粗魯無理或彬彬有禮、髒亂微醺或乾淨有理、位高權重或人微言輕,當我需要協助的時候,我是否希望我在任何狀態下都能得到需要的幫助呢?我想是的。那麼,我想他人也是。而這即是我對於「我,為何而來」初探的答案,或者答案之一吧。

願,今年這神來一筆的理想,能夠讓我從自身做起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共勉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