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一年來書寫得少。
今年(2015)開始,總希望自己多花點時間看書。
總不能像龍應台曾經報告的「
台灣人不愛閱讀,每人每年只看2本書」。
(但當然,這數據到底準不準,那倒是見仁見智了...)
前陣子征戰著醫糾的論述,耙梳著那些屬於支持與反對的說法中,
也覺得自己還需要更多的涉獵。無論體制的向前,或後退。
想討論
「生命」的
「終點」。
這是我許久許久,一直在思考的議題。
於是乎有了「最後一段路,會想怎麼走」的疑問。
我對死亡有著許多的想像,
相信很多人也會有類似的遐想。
但是,這些遐想多出現在並非自我面對死亡的時候。
家人過世了,往往我們會悲傷,
接著相信他們在哪裡,我們終會重逢,
或者就視他們永遠地活在我們心裡。
電視上報導某人過世了,通常會有些扼腕與同情,然後過去。
只是我們是否回頭問過自己
「如何看待最終的死亡」。
許多討論到生死和臨終的書,
都告訴我們「死亡」是唯一的肯定,
而最大的不肯定便是「什麼時候死」。
父親發現罹癌時已經轉移到腦和骨了,
但憑藉著化療與電療,從當初醫師口中的半年預期生命延續到七年多。
可是到生命後期,我經常經常地問自己,
如果是我,我會不會這麼堅持選擇要用力地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