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句分享

念念不忘,必有迴響。(摘自電影:一代宗師)

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

2020.7.5 望紛擾特材差額政策之感

想寫這篇文章的想法,在腦袋裡打轉了好久了。

身為在衛生醫療政策領域將近十年的工作者,看著前些日子吵翻天的「自費差額上限」政策,想想這些年下來政策討論的理性與情緒轉變現象,實在是五味雜陳。

健保署經過長時間、多場會議的討論後,推出了八大類,共352種醫材差額給付項目的差額訂出天花板。於是引起了醫界的群起撻伐,在短短的兩三天之內,醫界社群沸騰,相信健保署萬萬沒料到,竟然會變成連總統臉書都對此事發文...

邊看著健保給付醫材的差額要不要訂上限吵架,邊走在綠意盎然的阿里山間,真不知道該是悠哉還是該憂心。小小的一個島嶼,承載著許多的美麗與憂愁。

以下僅為筆者觀察與心得之自我紀錄。不喜勿入。


醫療的理解門檻高是醫病資訊不對等的主要原因,也是難以在短時間改變的基礎。健保署此次上路的「特材差額給付上限」法源來自健保法第四十五條,第一項明載『本保險給付之特殊材料,保險人得訂定給付上限及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得收取差額之上限;屬於同功能類別之特殊材料,保險人得支付同一價格。』這個條文是2010年二代健保修法時就訂定的,到2020年的現在要啟用條文機制,卻引起社會撻伐,想來,健保署晴天霹靂💥。

6月9日起開始在臉書看到有卸任公職的醫界人士發臉書抨擊,沒想到,這竟只是波濤洶湧的前哨。接下來的兩天內,各種對於此項政策的擔憂如鋪天蓋地而來,說這個政策一但上路會像藥品政策那樣逼不敷成本的廠商退出市場,病人以後有錢也買不到反而受害,或者說憑什麼管自費市場,如果要管自費怎麼不管房價、車價、牛排價等,更有說這個政策未來會降低實支實付保單需要付出的給付金額,是圖利保險業...等。6月11日陳時中部長親上火線,召開臨時記者會說明差額上限,但殊不知陳部長在防疫期間建立的威信,在特材差額上限政策這回事竟無用武之地,臉書抨擊依然(其中也有人在粉絲團看似理性地辯論,但其實個人臉書上卻是精簡扼要地表達情緒不滿,這望聞也只能呵呵了)。隔天(6月12日),想說觀察看看陳部長記者會後的討論情形,卻跳出了蔡總統臉書對此事的貼文,真是令我一驚。

6月9日到12日,不過短短四天的時間。從健保署到陳時中部長,再到總統。其實,小英總統的貼文,雖然是中庸懇切,但還是讓我有滿多疑問的,畢竟這是衛福部眾多政策其中之一,更是健保政策眾多機制的其中之一,最熟悉這些內容的是行政部門(對了,不知道健保署署長這段時間去哪了?),而部門首長也已親上火線提出說明。這個電光火石的時間點,國家領導人對此事公開意見表達,合適嗎?需要嗎?

以上大概就是令我沒想到的光速演變,後面的劇情就不難想像了。陳時中部長表示要找大家來溝通,邀請的名單不知道怎麼擬的?(夢中我在臉書看到某醫師在臉書寫說開會的幾個真相,ex年輕講話沒份量的醫師永遠不會被選上、講不正確的話就沒下次...等,然後隔天他的臉書就說他被邀請參加會議了。可能我孤陋寡聞,以前沒聽過這位醫師,於是夢裏的我邊掃地邊領悟著這個爭取話語權和代表性的過程,然後我就夢醒了。)總之這個溝通會找了許多醫界人士、許多團體代表,而這個會議中主辦單位一開始便請大家不要直播、錄影,但還是有團體代表在未詢問會議主席與與會大家的狀態下直播,雖然播一半就停了,但這插曲卻也成了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(為免失焦,這事大家就自己想吧)。會後,政策暫緩了,會議記錄還沒出來,當天與會的醫界代表很快速地整理好會議結論公告周知,算是讓沸騰了四五天的醫界夥伴們,鬆了一大口氣。過沒幾天,與會人員發言的逐字稿也公開了,還有人把文字重新整理、畫重點、加註解後再放到個人網站供關心的同行或民眾參考。

後續還有幾個分支,像是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「取消由健保署訂定自付差額醫療上限」,很快速地在八天內完成連署;發起相關的網路連署;要求健保署副署長下台;要求取消DRG政策等。(這裡就先不開外掛了~)

==我是分隔線==我是分隔線==我是分隔線==我是分隔線==我是分隔線==我是分隔線==

首先,此次政策是針對「健保有部分給付的特材,民眾支付差額部分來規範」,『不是針對全自費部分』、『不是針對全自費部分』、『不是針對全自費部分』!再者,這次的事件與保險業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沒什麼關係的,因為熟知保險的大家都知道,保險在乎的、精算的就是「風險係數」,只要在這個風險內,就是他推出去的保單所能承受的,至於有沒有省錢,根本不是保險關心的事情。保險業向來要想的是投資人的獲益,而不是可以省下多少錢。更何況,『眾多醫療保單本來就有給付上限』、『眾多醫療保單本來就有給付上限』、『眾多醫療保單本來就有給付上限』,在這個邏輯下,如果特材差額是有個上限時,怎麼會是圖利到保險業呢?如果本來實支實付保單給付上限是10萬,民眾本來要買差額需要12萬的特材(保險支付10萬,民眾再補2萬),但現在訂定上限為9萬,這樣是圖利保險業?我還真想不懂這什麼邏輯...(還是我邏輯不好?)

而關於把醫療拿來跟其他民生消費類比這回事,筆者個人認為實在不宜。你今天沒錢買帝寶、沒錢買跑車、沒錢吃茹絲葵,但都和生命健康並無影響;前面的舉例太貴不合理嗎?那麼我們再退一步來說,沒錢買一般公寓、沒錢買一般房車、沒錢吃一般牛排,這依然不造成生命任何攸關。但醫療卻非如此!即便今天是用讓民眾好理解的舉例來說明,但卻忽略了,醫療的本質並非如此。民眾今天來到餐廳,覺得牛肉麵價格超乎自己原先的預期,可以走出餐廳,但已經到醫療院所就醫,醫師也告知建議的醫療器材了,民眾一來並不知道這個醫療器材的行情價,也不知道現在得知的價格是否合理,(這裡要先釐清,筆者不預期醫院提出的價格就是貴到坑病人,也不預期醫師會為了想賺錢而建議高價特材,只是單以醫師在專業角度來建議特材的基礎來討論)畢竟「貴不等於合理」、「貴也不等於不合理」,但是,該怎麼判斷?有沒有能力判斷?如果、萬一真的不合理,可以怎麼辦?可以選擇不買單嗎?合適貨比三家嗎?貨比三家算逛醫院嗎?

老實說,要不要選擇現在醫師建議的特材,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,事涉醫療專業、醫病間信任關係等,其實病患的考量也是相當複雜與糾結。而這些問題,就是病患最大的困難!


所以,
關於全自費市場的影響,以下不再贅述!
關於特材差額上限政策是圖利保險業,不再討論!
關於為何醫療有上限政策,但食物、汽車、房屋價格卻沒上限,也不再討論!


醫療市場和一般市場的邏輯是否完全相同,值得思考。
醫療器材與藥品市場的特性是否完全相同,也值得思考。
我們總愛說「殺頭的生意有人做,賠錢的生意沒人做」,因而會有人說許多原廠藥因為藥價不停向下砍,所以不敷成本後原廠藥退出市場,單純以現象來說,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,但是,藥廠考量的事情很多,要面對的政策也不少,像是專利期間的價格較好、過專利後價格下調是許多國家都有的機制,另外為了避免獨佔市場,各國便會鼓勵學名藥產業的發展,期待市場上同樣效果的藥品有不只一個選擇等。過去確實有藥品退出市場後,健保再重新買回的機制,但這樣的案例仍屬少數,顯示的是這個藥品的特殊性與不可取代性。但如果只因為少數的案例,而放寬或放棄整體藥品的調價機制,恐怕因小失大。而醫療器材與藥品的市場能不能夠以同樣的邏輯來類比呢?這是另一個問題。藥品上市前需要經歷過三階段人體試驗,但醫療器材的制度卻不若藥品,醫療器材往往是上市後監控觀察其效果與副作用情形,以這樣的產業特性差異,直接拿來類比說也會因為自費差額上限,就不進入市場,其實也太過武斷。別忘了,廠商不賣差額給付市場,還是可以賣全自費的。當然,這時候可能又會淪入「廠商只賣全自費,這樣民眾不能折掉健保給付的費用,對民眾來說也是權益的損失」的說法,但前提是假設的,現在更進一步的擔憂又是假設的,我想先停在這吧!一直假設下去,也不會有答案的。但健保署在制度討論期間,是有找廠商來討論過。(好的,看倌如果看到這,會說廠商又不一定同意,那麼,這裡就要請您思考一下,這段期間的討論,有沒有廠商出來說話?以我個人的觀察下來,並沒有,那麼,到底是為什麼呢?)

特材差額上限政策,整體政策而言若說是太過粗糙(像是分類不合宜、上限價格訂定方式太嚴苛不合理...),都還有檢討的空間;至於保留合理的利潤給廠商、給醫院、給醫師等結構環節我也是非常認同的,若有分類分組裡面的產品價格取中位數後,會一竿子壓低大多數品項現行價格,那當然也該再釐清。但現況下顯然許多人反彈得徹底,不容易理性地重新討論。從許多報導看下來,這個政策在理念上依然有其合理性,也並非所有醫界人士都反對,只是需要調整得更細緻,以降低對實務的衝擊。

對了,也有人說,現在醫院收費的特材都有報衛生局核備,已經有管理,健保署不該再插手。但衛生局接受核備的機制中,究竟有沒有把關的功能,有沒有定期檢核的機制等,是問題其一。其二,筆者以許可證字號進入健保署的醫材比價網查詢,其實不難發現有些品項差額付費價格差異滿大的現象。如果在『認為健保署不該插手』的前提下,我們是否該回來問,那衛生局核備的機制到底能不能夠為民眾把關?再者,核備後的把關與檢討機制是什麼?民眾如何知道收費是否在核備金額的範圍內?其實這更是另外應該要定期檢討、檢視的部分。各主管機關的把關資訊透明,才是對醫病雙方更合適的保障!

最後,大家有共識的「先把健保署的比價網做得更好更透明」,理念我也認同,但是,我的疑問是『究竟要怎麼樣才能夠讓病患能夠理解所謂差額的差別究竟在哪裡?合不合理?』,如果病患尋求的醫師或醫院收費較高,他如何能得知貴得值不值得或者合不合理?總之,目前筆者也尚未有答案就是...

醫界的擔憂有沒有道理?確實有。我也不會說這些擔憂都是杞人憂天,只是要如何避免,要如何在萬一發生的時候,有相應的配套機制來處理,我想才會是更好的方式。各項政策都有不同的擔憂,難道解方都是通通暫緩或者停滯嗎?我想這恐怕也本末倒置了。

期待,後續的未來,可以找到更好、更細緻的作法。


相關連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