叫做「假如我是一個XXXOOO」,
或者「我的夢想」、「我的志願」。
小時候,總是容易懷抱著夢想。
或者,幻想。
小時候的我曾說:
「我長大要成為一個醫生!」
爸媽聽見後開心地笑了,他們說:「好啊,那你就要用功念書,考好學校」。
「我長大要成為一個計程車司機,這樣就可以吃喝拉撒睡都在車裡了。」
爸媽聽見後笑了,笑我的天真爛漫阿~
「我長大要成為一個作家!」
爸爸沒說什麼,沉默了。
媽媽半開玩笑地說「作家會餓死,不要啦!」
「我長大要賺很多很多錢!」
媽媽開始幫我想,要經商、當會計師,還是其他的什麼工作。
小時候的我們,總是天馬行空。
其實幼時的我,一點也不懂成為一個醫生是怎麼回事。
只知道,家族裡好多人是從事醫藥行業,
而照大人們的說法,醫生好像很厲害。
小時候的過年,親戚們聊到小孩子的「我的志願」或「我的夢想」時,
總會說「很好很好啊,這個不錯耶~」,
或者「這個很棒啊,以後可以幹嘛幹嘛~」。
鼓勵的話,很多很多,這時候的親戚不會告訴你:
「這個會餓死」,
「這個會找不到工作」,
「這個圈子很黑暗」。
可是逐漸長大,長大後的逢年過節,總會聽見親戚們在問:
「ㄟ?你今年幾年級啦?要考大學啦?想念什麼啊?」
「快畢業啦?工作要找什麼啊?」
「我們家XX今年去醫院實習啦!我們家OO去哪裏交換學生啦!」
「那個誰家的QQ今年好像有個交往多年的對象?似乎快結婚了?」
回到家後,老媽也會說「誰誰誰都怎樣怎樣了,你怎麼還是怎樣怎樣?」
、「誰誰誰也怎樣怎樣了,妳怎麼還不怎樣怎樣?」,
再不然就是「你看人家怎樣了,你再不怎樣怎樣,就一定會怎樣怎樣啦!」
諸.如.此.類...
大學畢業後的我,
其實早忘記了在作文格子裡面揮灑夢想的自在。
履歷丟出去,總還是會擔心石沉大海。
但始終,我深信「我所學的,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」,
老天爺冥冥之中是有注定的,繼續努力把握機會就是。
不過,當然,老媽對我的這番信仰也是相當不以為然就是。
所以啦,老媽講了N年的「不然你去考公務人員好了」。
對傳統的南部家長來說,公務人員的鐵飯碗,
抬頭不錯、體制完整、薪水相較於勞工體系更加優渥。
小時候的醫生,太遙遠,她知道那是幻想不是夢想了。
小時候的開計程車,除了老媽說這樣學無所用,加上我是路痴,她也反對。
小時候說的作家,依然,老媽覺得會餓死,也不好。
小時候說的賺很多錢,恩,我爸不是富爸爸,小職員開始是唯一的選擇。
『夢想』?那是什麼?可以吃嗎?
在老媽的疲勞轟炸之下,我去考過一次公務人員考試。
老實說,我很慶幸我沒有抱著大家口中的「鐵飯碗」。
畢竟用考試成績來決定誰要成為公務人員,本來就是一件弔詭的事情。
成績好,又代表什麼?成績好,難道就可成為為國家帶來更多的能量嗎?
國家社會要更好,除了成績,我相信還有更多更重要的元素。
也因此我現在對於「因為不知道要幹嘛、因為外面薪資差、因為求穩定」,
就決定去成為公務員的朋友,總是會說『三思、三思』。
如果我們的國家氛圍、教育思維從小就讓孩子覺得成績好就是唯一,
生活裡的態度、生活技能、獨立思考能力、與人合作相處溝通...等都不重要,
那就真的是一大悲哀了...
(相關閱讀:葉丙成:女孩,為何難過?)
偶而週末回家的我,也會跟老爸老媽分享生活。
會說我去上了什麼有趣的課程,去聽了什麼有趣的演講,
去學習了什麼新鮮的運動或技能...等等。
透過這些,我想告訴他們的,其實是我過得很好、很快樂。
但老媽最終的結論是「找個經濟不錯的好男人嫁了」,
因為對於三十歲的我要再當醫生,或者成為公務人員,
或許她都覺得已經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。
於是『嫁入豪門』成為了她現在最嚮往的推進。
前面分享的生活,只是成為我們聊天的開胃菜而已,
因為老媽認為,出「主菜」的coda始終是她的~XD。
夜深人靜時,我思考著。
我可以理解父母親那一代,「夢想」可能真的是遙不可及。
小時候生活艱苦,怎麼過下去才是重點,怎麼過得更好才是重點,
「夢想」或許真的只是夢中的想法。
在這高齡化的社會下,高齡化顯見的是社會的變遷與人口結構改變,
換言之,許多思維也應該逐步推展與進化。
家長們從前所受的教育裡,追求的是努力力爭上游,而手段便是念書,
乖乖念書考好成績考好學校後,得到了穩定工作,然後結婚成家,
中間的忙忙碌碌使得他們沒時間探索生命與自我,正當好像有空開始探索,
孩子出生,便是開始了經濟努力、養育孩子努力、教育孩子努力的生活。
看出端倪了嗎?他們在還沒時間探索生命與自我的時候就孕育了生命,
於是乎他們只能傳承著前人的理念與態度,來教育下一代,
因為就他們的經驗法則裡,這樣養育的孩子會長大會成材。
(延伸閱讀:在英國18歲就準備進入專業,在台灣30歲還找不到職涯方向,原因是...?)
快不快樂,或許他們並不是很清楚?
但這樣真的好嗎?
至少對我來說,我需要花時間探索生命與自我。
一股腦地栽進所謂的鐵飯碗裡,
或是一股腦地栽進所謂的結婚生子的窠臼裡,
如果只是延續著前人所謂傳統的價值和態度,
恐怕我買不下這個生命里程碑的帳單。
夢想,對我來說依然重要。
思考,對我來說越發重要。
體驗各種新事物、新文化、新技能,很重要。
但面對孩子長大後的老媽,似乎總不習慣問我們:
「你喜歡什麼?你的夢想是什麼?追逐夢想步驟又是什麼?」
還有,最重要的「你現在快樂嗎?」
親愛的家長們,何不問問您們的孩子「夢想是什麼」,
如果您的孩子也不知道,那不如陪著他們一起體驗、學習新事物,
找出自己的興趣,培育自己的專長,孕育自己的夢想吧!
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即便辛苦也感到快樂,努力終會有所收穫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後記:
最近看到侯文詠先生受訪的一篇文章,
侯文詠:四、五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。
以及,葉丙成教授的:女孩,為何難過,
是讓我終於下筆胡謅這篇文章的原因。
生活裡,存在著太多比成績、地位、名聲、財富,更值得思索和追求的事物。
比如說「人道」、「夢想」,「思想」,「生命」,「價值」...等。
以下摘自葉丙成:女孩,為何難過?:
何時才會有那麼一天,我們臺灣的家長都能體認到孩子最欠缺的,是他們一輩子都需要的軟實力,而不是那些考完就沒用的成績分數呢?期待我們可以一起努力,讓那一天早點到來。
以下摘自侯文詠:四、五百個瀕死的人告訴我一個真理:
「我當主治醫生時大約三十歲,被派去做癌末病人的疼痛照顧。連續五年的時間,病人一個個過世,他們過世前,我跟他們聊天,我發現,我們每天最忙著追求的,包括財富、名氣、地位等,到了人生最後階段,沒有人在乎,我送走四、五百個病人,沒有人跟我說他要更多錢、更多的地位、更高的官階。
他們在乎的是關係,跟父母、跟孩子、跟配偶、跟親人的關係;或是他們在意關係不圓滿,他覺得對不起別人、想跟某人道歉。他們也在乎,人生走一遭留下什麼?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?所有生命走到末期的人都關心這些事情。
當四、五百個瀕死的人都跟你講一樣的話,你就會理解,這是真理。我開始想,假如我真的死了,這樣的人生──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著讀書、考執照,為了所謂的前途和錢途,累積付出我所有的時間……這樣一個看似漂亮的人生,我真的沒有遺憾嗎?
等到我三十七歲,面臨抉擇,這些病人給我很堅定的價值:總有一天我也會走到人生盡頭,回顧這一生時,我怎麼去看待我的人生?
這個力量幫助我,在我做選擇的時候應該要聽從內心的召喚,於是我辭掉醫生當作家。
選擇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是年過半百,我益發覺得,困難是禮物,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做的選擇,才決定了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。
就是說,平常在喝咖啡、在聊天、舒服的躺在床上時,都不會決定你是怎樣的人,當好不容易你的人生混了這麼久了,終於達到一個關鍵時刻,壓力很大、非常兩難,那個時候,你做了什麼決定就會證明你是怎樣的一個人,你會壯烈成仁、為國犧牲,或者變成漢奸,就在這一刻的抉擇。
所以現在我面對困難抉擇都非常珍惜,因為正在決定我是個怎樣的人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