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句分享

念念不忘,必有迴響。(摘自電影:一代宗師)

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

面對臨終,孝順僅僅是見到最後一面嗎?

外公三月去世了。



去世前的他,住在醫院裡。期間從一般病房,轉進加護病房,這段住院的日子,約莫數十天。外公轉進加護病房的隔兩天,便是母親數月前安排好的旅遊出發日。罕見地,母親打電話問了我的想法。

「你覺得我要取消行程嗎?」母親問
沉默了一陣後,「老實說,我會鼓勵你如期去旅行」我說。
「恩…這樣啊」老媽沈默了一下。
「平時你可以做的、該做的,都做了,我想有沒有見到最後一面,不是唯一最重要的事情。但重點還是你自己,如果你心裡那關過不去,別勉強。」我緩緩地說。


========

我們和外公外婆同住,將近五、六年,直到他們搬到二阿姨家的對門公寓。同住期間,母親照顧著生病的父親,也一邊照看著年邁但仍尚稱健康的外公外婆。母親年輕時經商失敗,當時外公資助了許多,但也因此,埋下了他不時碎念母親的因子。尤其到了外公老年時期,總會再說起當年的故事。我想外公是恨鐵不成鋼吧,一如所有父母會對孩子抱著期待那般,但三不五時的翻舊帳,總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受。而面對這些的母親,也許心情偶爾受到影響,但始終不改她對父母的照顧與關懷。

前幾年,外婆過世了。外公消沈了一段時間,母親總是到外公家陪他說話、吃飯,也偶爾帶他出遊散心。幾個禮拜後的週末,我回到家時,和母親、外公一起吃著午飯,外公看起來精神多了。外公吃飽後,便起身,拄起拐杖,緩緩地走向客廳沙發。母親邊吃飯邊聊天的對我說:「阿公前陣子吃飯吃到一半,突然跟我說,阿嬤過世前告訴他『不要老是嫌阿蓉,她可能是接下來最能照顧你,讓你依靠的孩子』,說著說著,也流下了眼淚」,母親邊說著,邊哽咽了,彷彿好久好久,終於有人懂得她了。我微笑地看著母親,點點頭,很開心外婆對外公說了這番話,提醒了他。

==========

母親的出遊日子將近,我打電話給母親。
「後來你有決定要不要如期出遊嗎?」我問
「有啊,決定照常去。」母親很正常的回應。
「你要想好喔,千萬別玩回來後,後悔了。」我有些擔心的說。
「恩,想好了,我把該交代的都交代了,後事也有。」
看來母親已經有心理準備,外公即將離開了。


果不其然,在母親出遊的第三天,我接到了二阿姨語帶哽咽的電話。外公走了。母親的旅遊行程,還有一半,我擔心影響她的心情,於是沒通知。終於,母親回台了,一出關便打電話跟我報平安,我告訴她外公過世的消息,以及後續的治喪事宜,她並不意外,平靜地說:「好,我知道了」。隔天,母親便和兄弟姊妹們一起投入治喪事宜。

==========

高齡化的現在,「老年」經常掛在我們的嘴上、臉書上、新聞上,但即便平均餘命越來越長,退休後的時間越來越多,卻不禁令我們好奇,有多少子女能夠真的花時間用心陪伴家中的長輩?又有多少是平時忙於工作、子女,或其他事情,而忽略了陪伴,直到長輩臨終的最後一面(或幾面)時才驚覺為時已晚?再者,如果平時就用心陪伴的子女,沒有見到臨終的最後一面,又如何?人們經常迷思,覺得見到長輩的最後一面,彷彿減輕了平時無暇陪伴和關懷的罪惡感,但其實根本是兩回事。

母親這次在外公臨終前如期出遊的決定,令我佩服和尊敬,畢竟生命是長遠的歷程,而非著墨於這一時刻。母親總堅持著她認為理所當然的、日復一日的照顧與陪伴,直到外公的臨終。這些,身為子女的我,靜靜地看在眼底。生命中的孝順,我相信不只是臨終前的最後一面而已,真正的孝順價值,是平時的關懷與用心陪伴才是。長輩們,偶而也會想瞭解或融入孩子們的生活,和孩子們說說古早的故事、談談左鄰右舍的趣事。說穿了,分享生活,是家人間再自然不過的事。但忙碌工作的年輕一代,卻經常忘記了花時間和父母用心說話,甚至是多回家看看父母,或者帶父母出門散心。


年輕的我們,總不小心就以為衝刺學業或事業是第一,甚至唯一,卻忘了「子欲養而親不待」!忙碌的你,許久沒打電話給家鄉的父母親了嗎?或者每天忙進忙出,回到家跟父母講不到三句話嗎?撥個空,好好和父母聊聊天吧,再瑣碎再生活的對話,對親子關係來說,都不會是浪費時間,都是具有正面意義的。現在開始,就讓我們期許自己不要成為在長輩臨終的病榻前,天真地以為只要見上最後一面就是孝順的人們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